-
从淘宝早期商业模式分析产品落地的可行性
最近在读刘飞的《从点子到产品: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其中第一章“点子与方案”提到了检验矩阵,即存在性、合理性、与能否性,与淘宝平台初期从概念产品到落地具有一致性。
图1 图源自《从点子到产品: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众所周知,淘宝平台的产品流通方式由卖方、物流、买方三方组成。物流方面占大头的陆运,由于我国2001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大幅度提高了货品到达的效率,非常符合矩阵之一的“提高或不降低效率”。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条。其实,任何一个产品从概念到落地,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个概念的需求是否真实,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和用户。要注意的是,这个大是相对概念。像LV等奢侈品,它虽然属于“小众市场”,但其本身定价包含品牌价值,因此也足够它存在与发展。
那么,淘宝平台成立时,实际市场是怎么样的呢?
1、各地名产基本只闻其声,不见其物;
2、商品价格透明度低,限于时间与交通成本,差价信息获取慢;
3、产品品种少,经常无法购买到需要的商品。
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客户与商家都具有巨大需求——一个想把商品卖出去而不是积压库存;另一个想购买合适商品而不是被人漫天要价;那么产品概念的能否性就得到了确定。可以着手进行分析下一步:提供的可能、发生的场景、接受的意愿。
一个产品,如果只是概念好但操作复杂,是无法获得客户首肯的。像现在几乎人手一台的电脑,如果只能用一大堆命令而不是简单的图形操作界面和丰富多样的软件,那么即使它性能再好,使用者也不会太多——不是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意愿、时间与精力的。
所以淘宝平台解决了什么呢?同类商品多个品牌的价格直接对比、借用高速公路做到的三日达,以及买方卖方最担心的对方毁约。作为买方,自然希望付出的钱能够获得其应有价值;作为卖方,当然希望货到款到而不是货到款没。所以淘宝采取了搜索之后多类产品的直观性价格对比,开放公开评价方便后续客户检阅是否适合购买,采取第三方资金保障确保买卖双方经济权益。在卖家确定自己收的到钱,买方确定钱不会凭空没的以后,那么产品概念就具备了合理性——它不是一拍脑瓜临时想出来的主意,而是可以接受市场检测且能存活下来的产品。
在产品概念的合理性与存在性都具备之后,就要注意产品设计,千万不要“反人类”。举一个实际例子:九州风神玄冰400风扇著名好用,但反人类的安装设计也出名到有了“滴血认主”的梗。为何?因为安装它十有八九要带伤。
图2 图源自NGA
如果说在淘宝平台购买商品会提升成本(金钱与时间成本消耗比线下更多),降低更多效率(一个礼拜甚至更久才能收到货物),体验很差(货物不合预期,需要经常退换货),那么淘宝也走不到现在。正是因为它大量降低消费成本,提升了购物效率,商品体验也更好,所以现在才能成为电商巨头之一。而反例,自然就是同样由淘宝举办,现在逐渐成为“奥数竞赛”的双十一活动。
当然,这只是淘宝平台初期产品落地的分析。至于现在它走上“穷则变,变则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任何一样产品,不能只提概念的“强大性”,否则也不会“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了。只有经历过市场与客户的检验,才能成为合格的落地产品。
- 上一篇: 【视频】开发电话客户,为新订单保驾护航
浏览量:79 发布时间:2020-12-25 13:37